官方最新公布这53种常见病不需输液,感冒、小儿腹泻不必非去医院“挂水”

时间:2022-04-18 阅读:53 评论:0 作者:admin

生病了不少人第一想到的都是去医院“挂水”,认为这样比吃药来得快,可你知道吗,很多疾病是不需要输液的,比如感冒、咽喉炎……

生病了不少人第一想到的都是去医院“挂水”,认为这样比吃药来得快,可你知道吗,很多疾病是不需要输液的,比如感冒、咽喉炎、风疹等。

最近,在广东省卫计委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中,确定了53种门急诊原则上无需静脉输液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53种疾病。

 

 

 

先来看看这53种常见病都有哪些!

 

 

 

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输液?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早在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发布了“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其中包括“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网传“输液等于慢性自杀”,是真的吗?


 

医生认为,输液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输液药物本身的过敏反应,与口服药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相比,发生几率相对大。其次是输液时进行穿刺有风险,一旦有菌操作很容易导致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感染。因此,医学上有个原则:能口服尽量不输液。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主任医师石欣表示,输液作为一种介入式的医学治疗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微型手术,但是输液本身并无任何不妥,而过度输液导致的抗生素滥用才是输液最可能产生的危害。浙江省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吕良忠博士表示,“不可否认,输液是风险最大的用药方式。”但是“输液等于慢性自杀”是妖魔化说法。
 


 

丁香医生也在14年时就对此说法进行过辟谣。口服、注射和输液都是给药的方式,是治疗的手段。区别在于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从而达到不同的疗效。

所以,这种说法,你若信了就基本等于信了“吃饭能撑死”的套路!

 

输液治病好得快?与风险并存


 

有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医务人员认为“输液治病好得快”,只要得了病,首先想到的就是输液。输液通过血液起效,作用是快,而且这种方式不需要病人的配合,对非常衰弱的病人、意识不清的病人、不能吞咽药物的病人都可以使用。除此之外,当口服无法吸收起效时,也要采取注射的方式(当然不一定是输液),但也同时存在风险。

 

输液速度随便调?过快会加重心脏负担


 

输液速度过快,容易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比如,硝普钠在滴注时需严格控制滴速,过快可使血压急剧下降;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滴注速度应为8~15滴/分钟,过快则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甚至晕厥;氨基酸、脂肪乳等肠外营养药物输注过快,可引起面红、发热、恶心、呕吐、心悸、胸闷等不适。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为40~60滴/分钟;儿童、老年人由于器官发育不完全或功能降低,输液速度应减慢,儿童的输液速度为20~40滴/分钟,老年人输液速度不应超过40滴/分钟;一些特殊患者,如患有心脏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者,输液速度应控制在30~40滴/分钟为宜。

 

注意

如果在输液过程中感到心悸、胸闷等不适,一定要及时向护士和医生报告,切不可自行调整或隐瞒,导致身体受到损害。


 

输不输液由医生根据指征判断

那么是不是照着这53种疾病的名称,只要是这些病,就一定不用输液,只要医生给输液,就要怀疑人家的动机了?

当然不是!亲们,所有的输液治疗医生都是会根据疾病情况来掌握,如果一味地固守“可以口服的不注射”的原则,不但不能缓解病痛,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

广东省卫计委也列出了以下需要输液治疗的具体指征:


 

 

这些情况需要输液

一、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

二、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

三、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

四、输入药物,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

五、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

六、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

七、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

八、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


 

所以,如果你有以上情况,要去医院“挂水”,健康君给你们点建议↓

 

建议

1、  听从医生建议

2、  可以询问医生有无可替代的口服药物

3、  不主动要求输液,也不一味拒绝

4、  只在正规医疗机构或有医护人员监护的条件下输液,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5、   “挂着输液奋战在工作岗位上”这种事听上去很感人,但并不安全。

6、不要自己调整输液的速度。

制图 / 火星Lu
 

采/编 火星Lu

 

 

 

本文为趣健康(ID:xjbjiangkang)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本文链接: https://2345.best/?id=287 转载请注明出处!